close

   

孔雀森林新版1.jpg

 

(繁體字版,麥田出版社 2019年12月5日 三版,jht痞子蔡作品007)

 

孔雀森林第三版了,寫了篇後記。如下: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  第三版後記之分隔線  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        《孔雀森林》在2005年9月第一次出版,2008年1月再版。

        這是第三版,離初版隔了14年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14年前那段寫作期間,腦子裡總浮現念高中時住過的小房間全景。

        對14年前而言,我獨自搬進那間小房間是19年前的事;

        但對2019的現在而言,已經是33年前的事。

        搬進那個房間後,我便習慣與自己相處,生活裡沒別人的影子。

        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,也是唯一的伴侶。

        某種意義上,那是我生命的起點。

        就在這樣的氛圍下,我寫完《孔雀森林》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《孔雀森林》是我的第七本小說,全文大約十萬兩千字。

        2001年有個具神通的人告訴我,我這輩子總共會出七本書,

        而那時的我只出了三本書。

        「還可以再寫四本。」我那時心想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寫《孔雀森林》時沒意識到這個問題,出書後看到書本側背印著:

        「jht痞子蔡作品007」

        我大吃一驚,沒想到這已經是第七本,也就是我這輩子最後一本了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有些感傷、有些遺憾、有些落寞,但沒有不捨。

        對我而言,寫作是隨順,可以寫就寫,不能寫就停,不必勉強。

        緣分盡了,就放下看開,不必執著留戀。

        寫作如此,愛情如此,生命的結束也該如此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然而兩年後我卻出了第八本書——《暖暖》。

        那年我很想寫兩岸青年男女在尷尬的時代氛圍中可能會發生的故事。

        我有很強的寫作欲望,所以就動筆寫,也順利寫完。

        動筆寫作前和寫作過程中,我只是專注於故事本身,

        腦子裡從沒浮現「這輩子總共會出七本書」這個想法。

        換言之,我既沒被那句話束縛,也沒有想逆天打破那句話的念頭。

        我依然只是按照自己的行為模式,想寫就寫、不寫就停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到了2019年的現在,我已經出了14本書。

        而寫這篇後記的此刻,這個瞬間,我也正在寫一部小說。

        也許明年就會有第15本書。

        你可能會說:即使寫完小說,也不代表會出書,所以不能算15本。

        很好,你的邏輯思考很完整,要好好保持這種思考能力。

        但我的思考也不差,所以我用了「也許」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因此對於「這輩子總共會出七本書」這說法,我會聽進去。

        但我並沒有把它奉為圭臬,也沒有當作參考,更沒有嗤之以鼻。

        我不是想打臉那個具神通的人,

        也不是要證明自己可以突破命中註定;

        我只是遵照內心,有想寫的欲望時,就寫吧。

        如此而已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這個小故事,有點像《孔雀森林》中那個心理測驗所代表的意涵。

        如果人家都說你是什麼樣的人、會做什麼樣的事,那麼你會如何?

        有段話你可以參考,就是這篇小說中最後教授說的那段話:

        「別人不能論斷你,心理測驗也不能,只有你自己才可以。」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《孔雀森林》的初版和再版,我分別寫了序和後記。

        關於這本書的種種,應該都寫得差不多了。

        因此在寫這三版後記時,不知道還要多寫什麼?

        如果剪貼之前寫過的,那我這個作者未免也太混了。

        什麼?你說沒關係,你說你可以理解和體諒。

        謝謝,你很寬容,這是美德,菩薩會保佑你,你會有好報的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這部小說就從那個心理測驗開始,然後貫穿全文。

        原先的設定,就是要以心理測驗中唯一的負面選項作主角。

        沒錯,那就是代表金錢的孔雀。

        大家的想法都一樣,我們不會覺得自尊或自由是負面,

        而金錢這種東西,當然不能當作最重要的價值觀。

        看來我們都被教育得很好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書中的第一人稱——蔡智淵是選孔雀的人,

        施祥益、金吉麥、Martini先生、李珊藍、教授也都選孔雀。

        施祥益和金吉麥很像心理測驗中孔雀的象徵意義,李珊藍似乎也是。

        但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選孔雀的理由。

        藉由遇見各種選孔雀的人,蔡智淵從疑惑、排斥、氣餒、自憐、

        追尋到理解,走完他這段人生旅程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每個人重視的價值觀並不一樣,可能是金錢、權勢、地位、名聲等。

        面對金錢的誘惑不為所動,未必較高尚,可能只因為他要的是權勢。

        那麼他和視財如命的人有區別嗎?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而如果把視財如命的「財」,

        換成「愛情」、「自由」、「事業」、「自尊」,

        哪一種會比較高尚?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其實正如《孔雀森林》第七章的標題:只是選擇而已。

        為了愛情而放棄麵包的人會被歌頌;

        為了麵包而放棄愛情的人卻不被諒解。

        但那只是選擇而已啊。

        在自主意志選擇下,以不傷害人、不違反道德公平正義為前提,

        誰能斷定哪種價值觀是比較正確的呢?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領先時代五年叫先知,備受推崇和尊敬;

        但領先時代五十年則被視為妖孽,人人得而誅之。

        價值觀是時代的函數,用科學的話講,叫unsteady。

        有時這東西的對與錯,在不同的年代或地點會有不同的評價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同樣一個人,在不同地方、不同時間,評價會不一樣。

        例如有個女孩,白天在學校當學生,晚上在酒店陪酒。

        當你白天在學校遇見她,你可能會說:

        「這女孩真糟糕,晚上還去酒店陪酒。」

        但如果你晚上在酒店遇見她,你可能會說:

        「這女孩真上進,白天還去學校念書。」

        請把這例子當笑話就好,但你也可以思考一下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這部小說中不斷提到的那個心理測驗,

        只是說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或選擇。

        而所謂的「選擇」,是自己選的,不是給你各種選擇讓你挑。

        所以故事中的榮安和三流作家,堅持不選心理測驗中的五種動物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如果你的選擇是孔雀,

        你不必費盡心思扭轉別人認為你一定虛榮的既定印象。

        你只要開屏,漂亮活出自己即可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人們努力找尋某些框架以便套在各式各樣的人身上,

        似乎這麼做可以幫助了解人、分類人,

        讓深奧的東西擁有表面上的定義。

        被套上框架的人,如果不喜歡這框架,往往用盡一切力量掙脫。

        其實這算白費力氣,因為去了一個框架,還會再來另一個新的框架。

        直到套上一個喜歡的框架為止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但有些人卻能自外於這些框架,簡單輕鬆地活著。

        他們從不試著扭轉別人的刻板印象或定義,因為他們是為自己而活,

        不是為了改變別人無聊的想法而活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我們都在追尋自我,尋求自我價值的肯定。

        重點不在於別人怎麼看你,而在於你怎麼看你自己?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我們總是想盡辦法去成為某種人,很少想過該如何完成自己。

        我很慶幸自己不會也不想成為別人,因為我已經找到自己。

        剩下的,只是如何完成自己罷了。

 

 

蔡智恆

2019年10月 於台南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ht 的頭像
    jht

    jht-痞子蔡的BLOG

    j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