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簡體字版,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 2018年5月 初版)
這套書是童書繪本,一共五本,我只負責文字,圖不是我畫的。
每本書大概1000字左右。目前只有簡體字版,只在大陸發行。
其實這五本書我一開始只設定簡單五個動物的名字——長頸鹿、小白鯨、小青蛙、大黑熊、小豬。
完整的書名是出版社決定的。
網頁連結可參考:http://product.dangdang.com/25297821.html
至於我為什麼寫這個?
嗯……
總之就是無心插柳、因緣際會而已。
就這樣。不用執著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以下是這套書的「序」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我一直相信,人們喜歡聽故事,不管是多大年紀的人。
很多人從小就常聽父母說故事給他們聽,甚至是用說故事哄他們入眠。
但我並沒有父母說故事給我聽的記憶,或許是因為我父母忙碌或羞澀。
所以我很羨慕那些可以聽父母講故事的小孩。
唸小學二年級時,我常去家鄉一個為鹽工成立的小型活動中心去玩。
活動中心內有間閱覽室,放置了一些書,繪本、雜誌、散文和小說都有。
由於認識的字不算多,我只讀故事繪本,可惜那裡的故事繪本並不多。
我捨不得很快看完所有故事繪本,所以每次去都只看一本。
把那些故事繪本都看完後,每本又重新再看一遍。
那是我最深刻也是最快樂的童年記憶。
唸小學五年級時,學校要成立圖書館,班導師剛好負責管理。
在鄉下的學校,所謂的圖書館只是一間破舊的教室和一大堆書。
書種雜亂無章,書籍新舊不一,有些書裡面還有蜘蛛或蚊子的屍體。
導師選了我來擔任圖書館管理員,負責整理並把書上架。
為了把書分門別類,還有淘汰破舊不堪閱讀的書,我一本一本看。
連續一個月,下課時間、放學回家,我幾乎都在看書。
多數的書,我只翻了幾頁,就歸類完畢;只有故事書,我會從頭到尾看完。
在那段期間,我看完了伊索寓言、格林童話和安徒生童話,而且是各種版本。
我很喜歡看那些故事書,也覺得自己深受故事書影響。
我甚至覺得我的某些個性、特質和價值觀,不是受父母、師長或朋友影響,
而是被那些故事書所形塑。
29歲那年,從沒寫過小說的我,在網路上寫了《第一次的親密接觸》。
當時不知道怎麼寫小說的我,用「說故事」的口吻試著寫小說。
寫完後收到很多迴響,說我寫得很好,但我覺得我只是在「說」故事,
而不是在「寫」小說。
如今我在20年內寫了13本小說,我深深發覺:
其實寫小說確實像在說故事。
這20年來,雖然我從未設定讀者的年紀,但應該都是中學以上的人吧。
而這套書是設定給小學生(甚至更小)看的,我該怎麼調整自己的寫法呢?
或者說,該怎麼調整說故事的口吻呢?
所幸我的文字一向簡單,說故事的口吻也一向平淡,
那麼只要我秉持一貫的文字風格和說故事口吻,應該可以被接受吧。
寫這套書時,我無意說教,只是試著把故事說好。
或許某些孩子可以像我一樣,從故事書中得到養分,然後成長。
每個孩子將來都要面對自己的人生,很多東西就該自己體會。
與其被教導,不如被引導而體會。
當然如果父母肯陪著孩子讀,或讀給孩子聽,那更是孩子的福氣。
也將可能是孩子最珍貴的童年回憶。
即使孩子長大了,腦海裡應該也會常常浮現父母說故事時的口吻吧。